《神雕侠侣》末尾,群雄再度汇聚华山,不过他们此次前往华山是为了给洪七公扫墓,结果六位妄人却在此东施效颦,大言不惭要来一次华山论剑,杨过将他们一声喝退之后,接着才有了第三次华山论剑,继而选出了神雕五绝。
金庸写那六人的目的是什么?或许很简单,他不过是在阐述一个客观事实,即“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”,那六人在神雕五绝面前自然是妄人,但神雕五绝也同样不是天花板,毕竟即便是当年被推举为“射雕五绝”的南帝、北丐、东邪、西毒也始终不及王重阳厉害。
【资料图】
当初的华山一论,王重阳凭什么这么强?这事或许与他的师父有关。
一、四绝仰望的高人
射雕时代的武林群雄是以“五绝”为尊,不过这个时代其实只有四绝,因为王重阳早已仙逝,读者只能通过余下四绝的表现去窥探他的强大。
(东南西北四绝剧照)
欧阳锋、洪七公、黄药师、一灯大师四人都有横行武林的实力,比如一个黄药师就能独斗全真七子,而七子之一的丘处机又能一己之力对付江南七怪,而六怪又能吊打欧阳克及其姬妾,从这里来看,黄药师的确是强得离谱。
不过即便黄药师如此强悍,他也从未以“天下第一”自居,因为在他心中还有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,即“中神通”王重阳。
对于重阳真人,一向傲气的黄药师是这么评价的:“自重阳真人逝世,从此更无武功天下第一之人了。”
其实不光是王重阳,洪七公、一灯大师、欧阳锋、周伯通等人都提到过王重阳的实力冠绝武林。
(王重阳剧照)
尽管金庸没将王重阳闯江湖的故事写出来,但光是那第一次华山论剑的战绩就足以证明他的强悍,书中是这么说的:“那时是在寒冬岁尽,华山绝顶,大雪封山。他们五人口中谈论,手上比武,在大雪之中直比了七天七夜,东邪、西毒、南帝、北丐四个人终于拜服我师哥王重阳的武功是天下第一。”
常言道“名师出高徒”,王重阳如此厉害,是不是因为他有个厉害的师父?如果有,那人会是谁?
二、师承虚竹?
其实结合新修版《天龙八部》与《射雕英雄传》的故事来看,金庸的确是将各部作品之间的壁垒打通了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。
换言之,天龙时代的高手是客观存在于射雕时代群雄的印象里的,这一点,《射雕英雄传》原著第十二回就能证明,其中提到了萧峰与虚竹传下降龙十八掌与打狗棒法的事迹。
虚竹作为逍遥派的最后一任掌门,也算是道派最强者,王重阳身为道派传人,若他是虚竹的传人,的确是说得通的,毕竟虚竹有逍遥三老的内力,又有逍遥派的各路神功,能教出王重阳这等高人,也实属正常。
(虚竹、童姥剧照)
不过虚竹有能力,并不意味着他有心思传承逍遥派,试问他若有心传承,为何后世不见逍遥派或灵鹫宫的存在?他的结局多半是带着一身神功退隐江湖,无心江湖之事了。
而且从王重阳使用的武功来看,他多半也与虚竹无关,王重阳最拿手的绝技是那先天功,而虚竹擅长的则是逍遥派的天山折梅手、天山六阳掌、生死符、小无相功等绝技,总不至于他要收徒,还额外创一门全新的武功,这可说不通。
所以王重阳不可能是虚竹的徒儿,而更有可能是另一位强者的徒弟,甚至虚竹若见了那人,都要低头跪拜,因为根据史料记载,那人算是道祖级别的人物。
三、历史原型
王重阳是有历史原型的角色,而金庸笔下对待此类角色的设定往往都会遵照其历史原型。
就好比《天龙八部》中的段誉,其原型是历史上真实的大理宣仁帝段和誉,于是新修版中金庸给段誉安排了一个“当了四十年皇帝之后出家为僧”的结局,你看,如果以段誉在《天龙八部》中的为人,他哪有半点要出家的样子?可别说大理皇帝有避位的习俗,因为历史上真实的“南帝”段智兴就没有避位,金庸让他出家,是顺应剧情,而在段誉这里,则是跳过剧情逻辑,令其命运与历史原型相匹配。
(全真七子剧照)
回到王重阳身上来,若他的人设也与历史原型一致,那他的师父是谁就不难分析了,因为在《吕祖全书》之《仙派源流》就有提到过:“大道之传,始於太上老君,而盛於吕祖。溯其源,少阳帝君得老君之传也。两传而得吕祖云。盖少阳帝君王玄甫,传正阳帝君钟离云房。钟离祖传孚佑帝君吕纯阳。吕祖传海蟾帝君刘成宗;又传重阳帝君王德威。”
如此看来,王重阳的师父即是吕洞宾了。
在《上阳子金丹大要》中也提到过:“姓王名中孚,字允卿;又易名世雄,字德威。后入道,改名哲,字知名,号重阳子。咸阳大魏村人也,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生于终南县。甘河镇遇纯阳祖师,授口诀得金丹之道,乃穴居修行,名活死人墓。后出关抵宁海,以金丹之道授与丹阳,又授邱长春、谭长真、孙不二、王玉阳、刘长生、郝太古,乃以纯阳所授秘诀五篇,尽付七人。”
金庸笔下写王重阳收了全真七子,自然也是参照了其历史原型的设定。
所以王重阳的师父即是那被称为妙道天尊的吕洞宾了,亦有人称他为“吕祖”,可见他在道派中的地位非凡。
(吕洞宾剧照)
多数人可能是通过“八仙”相关的影视剧了解的这位高人,至于他是否真是修仙之人,则无从考证,无论如何,身为道派弟子的虚竹见了吕洞宾,自然也要行跪拜之礼了。
而王重阳这等高人,也只有吕祖这种级别的高手才教得出,如此一来,一切就说得通了。
只能说金庸的故事不仅经得起推敲,而且没有些许文化底蕴,还不一定读得懂,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,是有道理的。
关键词: